竹枝词十一首的全诗有什么?
竹枝词十一首全诗如下:《竹枝词》共十一首,分为两部分组诗:《竹枝词二首》,《竹枝词九首》。《竹枝词二首》其一: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其二:楚水巴山江雨多,巴人能唱本乡歌。今朝北客思归去,回入纥那披绿罗。
刘禹锡是竹枝词的发掘者,并创作竹枝词很多首。作为把民歌变成诗体的文人,对后代影响很大。在夔州刘禹锡接触了当地的民间以“竹枝歌”为名的民歌曲风。
《竹枝词九首》是吟咏风土人情的民歌体乐府诗,此诗为《竹枝词九首》中的第一首。 一二两句写山水雄阔隽秀之美。“白帝城头春草生”写高处。白帝城在濒临长江的白帝山上。时值春天,城头百草茂盛。一个“生”字写出百草依视线次第出现,又写出百草滋生之广。草因城脱俗,城缘草而含生机。
竹枝词九首·其九 刘禹锡 〔唐代〕山上层层桃李花,云间烟火是人家。银钏金钗来负水,长刀短笠去烧畲。译文 山上开放的桃花、梨花层层叠叠、布满山野,遥望山顶,在花木掩映之中,升起了袅袅的炊烟,那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。
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其二楚水巴山江雨多,巴人能唱本乡歌。今朝北客思归去,回入纥那披绿罗。出自《竹枝词二首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。
刘禹锡《竹枝词九首》(其六)三首诗的鉴赏
刘禹锡等为代表的文人的一种倡议。词作是对诗句格式的一种延伸发展,是诗文领域的一种有益革新与尝试。刘禹锡的这些词作,都寓情于景,感情色彩也各有侧重。一方面既有民风习俗,另一方面又有个人境遇。总体而言,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,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。
竹枝词二首·其一 [唐代]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,闻郎江上踏歌声。(踏歌声一作:唱歌声) 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
cháng hèn rén xīn bù rú shuǐ , děng xián píng dì qǐ bō lán 。 长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
蒋捷没有竹枝词诗,其他诗人有: 1.东边日出西边雨,道是无晴却有晴。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《竹枝词二首·其一》 2.山上层层桃李花,云间烟火是人家。
竹枝词九首全诗译文
山桃红花满上头,蜀江春水拍山流。注释:山桃:野桃。上头:山头,山顶上。花红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似侬愁。江上朱楼新雨晴,瀼西春水縠文生。注释:瀼西:今重庆奉节瀼水西岸。陆游《入蜀记》:“土人谓山间之流通江者曰瀼。”縠文:水波纹。桥东桥西好杨柳,人来人去唱歌行。
刘禹锡诗集中有《竹枝词九首》,又有《竹枝词二首》,又有《堤上行三首》,都是民歌风格的七言绝句。《竹枝词九首》是最初的作品,因为有一篇序引自作说明:四方之歌,异音而同乐。岁正月,余来建平,里中儿联歌《竹枝》,吹短笛,击鼓以赴节。歌者扬袂雎舞,以曲多为贤。
两片红旌数声鼓,使君艛艓上巴东。 《早发白帝城》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, 千里江陵一日还。 两岸猿声啼不住, 轻舟已过万重山。
关于蜀江明古诗有: 1.山桃红花满上头,蜀江春水拍山流。 出自唐代刘禹锡的《竹枝词·山桃红花满上头》 2.蜀江水碧蜀山青,圣主朝朝暮暮情。
刘禹锡竹枝词九首
刘禹锡的竹枝词描绘了他所处时代的风貌与情感。第一首诗中,春草在白帝城头萌生,蜀江在白盐山下清澈,南来的人们唱起歌谣,唤起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。第二首诗描绘山头桃花盛开,蜀江春水潺潺,花的易逝象征着爱情的短暂,江水的长流则寓意愁绪无尽。
白帝城头春草生,白盐山下蜀江清。 南人上来歌一曲,北人莫上动乡情。 山桃红花满上头,蜀江春水拍山流。 花红易衰似郎意,水流无限似侬愁。
竹枝词九首·其七 刘禹锡 〔唐代〕瞿塘嘈嘈十二滩,人言道路古来难。(人言 一作:此中)长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译文 瞿塘峡水刷刷流过众多险滩,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都很艰难。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,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。
昔日屈原流放沅湘之间,见俗人祭祀之歌舞,其词鄙陋,因作《九歌》之曲。我今见荆楚之歌舞亦类此,故而也作《竹枝词九首》,交付善歌舞的人传扬雅正之曲辞吧。把这九首《竹枝词》附在屈原《九歌》之后,使后世听“巴歙”的人了解“变风”的来源。
是《竹枝词九首》:瞿塘嘈嘈十二滩,此中道路古来难。长恨人心不如水,等闲平地起波澜。译文:瞿塘峡水刷刷流过十二滩,这里的道路自古以来很艰难。总是怨恨人心比不了这江水,无缘无故也会平地掀起波澜。《竹枝词九首》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。竹枝词原是古代本巴、渝一带的民歌。
竹枝词九首·其九赏析
这组诗写于公元822年(唐穆宗长庆二年)刘禹锡任夔州刺史时。刘禹锡非常喜爱这种民歌,他学习屈原作《九歌》的精神,采用了当地民歌的曲谱,制成新的《竹枝词九首》,描写当地山水风俗和男女爱情,富于生活气息。体裁和七言绝句一样。但在写作上,多用白描手法,少用典故,语言清新活泼,生动流畅,民歌气息浓厚。
《竹枝词》原名“竹枝”“竹枝歌”“竹枝曲”,本是乐府《近代曲》名。最早为巴人口头传唱的民歌。人民边舞边唱,用鼓和短笛伴奏。赛歌时,谁唱得最多,谁就是优胜者。据史书记载,早在战国时期,楚国荆湘一带就有“下里”和“巴人”的流行歌曲,“下里”是楚歌,“巴人”是巴歌,楚歌带有巴风,巴歌带有楚风,二者相互渗透,互相融合。
这组民歌体诗共九首,其中有的是反映爱情生活的,有的是描写夔州一带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的,语言明快浅近,清新流丽,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地方特色。有人认为,这写作品是词作,这九首词是一个词文化的开端,用朴实的语言开始写意中国的文化。
这是组诗《竹枝词九首》的最后一首。这首诗是一幅巴东山区人民生活的风俗画。它不是一般的模山范水,不是着力于表现山水的容态精神,而是从中发掘出一种比自然美更为可贵的劳动的美,创造力的美。
“山上层层桃李花,云间烟火是人家。”开头用一个“山”字领起,一下子把诗人面对春山、观赏山景的形象勾画出来了。俗谚说:“桃花开,李花败。”一般是李花先开,桃花后开。现在桃花、李花同时盛开,这是山地气候不齐所特有的景象。“层层”状桃李花的繁茂与普遍。此山彼山,触处皆是。那种色彩绚烂、满山飘香的景象可以想见。次句由景及人。“云间”形容山顶之高。诗人遥望山顶,在花木掩映之中,升起了袅袅的炊烟。他推断,这一定是村民聚居之处。“是人家”三字是诗人注意力的归着点。“是”字下得醒豁,表明诗人探寻的目光越过满山的桃李,透过山顶的云雾,终于找到了绣出这满山春色的主人的所在,美是由人创造的。山美、花木美,都来自山村居民的劳动之美。以下即转为富有地方色彩的山村居民的劳动场景的描画。
“银钏金钗来负水,长刀短笠去烧畲。”两句写山村居民热气腾腾的劳动生活。挎着长刀、戴着短笠的男人们根据传统的办法前去放火烧荒,准备播种;戴着饰物的青年妇女们下山担水,准备做饭。在这里,作者运用了两种修辞手法。一、借代。用“银钏金钗”借代青年妇女,用“长刀短笠”借代壮年男子,正好捕捉了山民男女形象的特征,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。二、对仗。不仅上下两句相对,而且还采用了句中自为对(即当句对)的办法,把语言锤打得十分凝炼。
全诗短短四句,每句一景,犹如四幅画图,孤立起来看,有其相对的独立性,合起来看,恰好构成一个完满的艺术整体。由满山的桃李花引出山村人家,又由山村人家引出劳动男女戮力春耕的情景,全诗至此戛然而止,而把妇女们负水对歌、烧畲时火光烛天以及秋后满山金黄等情景统统留给读者去想象,画面的转接与安排极有理致。诗中没有直接发出赞美,但那种与劳动生活的旋律十分合拍的轻快的节奏,那种着力描绘创造力之美的艺术构思,都隐隐透露出诗人欣喜愉快的心情和对劳动生活的赞叹。刘禹锡贬谪巴山楚水之时,接近了人民,南国的风土人情,激荡了他的诗情,丰富和提高了他的艺术情趣,使他在美的探索中扩大了视野,在审美鉴赏力和表现力方面,都有了新的突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