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朝东林八君子高攀龙简介:著有《高子遗书》12卷
高攀龙在漆湖之畔(今蠡湖东岸)建造一座“水居”,取名“可楼”,作为自己读书静坐的场所。除刻苦钻研外,高攀龙还参与讲学,很快成为一代儒学宗师。当时高攀龙与顾宪成志同道合,交谊颇深。万历三十二年(1604年),在常州知府和无锡知县的支持下,高攀龙与顾宪成等人发起重建了东林书院,并每年举行“东林大会”。
其中东林八君子分别指的是顾宪成、顾允成、高攀龙、安希范、刘元珍、钱一本、薛敷教和叶茂才。今天正好借此机会,跟各位讲讲有关东林书院的历史,以及这八位君子的故事。如果你比较感兴趣的话,那就不要错过下文啦。
作者立足于历史和时代的视角,对珍贵的史料进行深入而客观的剖析,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了传主,确立了他们在学术史上的独特角色,以及他们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。在对传主思想的深入探索中,作者不断发掘新知,突破传统,使得对顾宪成、高攀龙以及东林学派的研究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。
明熹宗朱由校,应该算是大明王朝最后的复兴希望。崇祯皇帝即位之后大明已经病入膏肓,即使朱元璋或者朱棣在世或许也无逆转可能。
东林七君子是?
于大狱,... 天启五年,魏忠贤大举反扑,逮东林党杨涟、左光斗、魏大中、袁化中、周超瑞、顾大章六人下狱,乃借边事加以陷害,诬蔑其曾受杨镐、熊廷弼贿赂。
明朝政治家、思想家,东林党领袖,“东林八君子”之一。著有《高子遗书》12卷等。万历十七年(1589年)中进士。后遇父丧归家守孝。天启六年(1626年)三月,高攀龙不堪屈辱,投水自尽,时年六十四岁。崇祯初年(1628年),朝廷为高攀龙 *** ,赠太子太保、兵部尚书,谥“忠宪”。
没有这么个皇帝。高攀龙(1562年 - 1626年),字存之,又字云从,江苏无锡人,世称"景逸先生"。明朝政治家、思想家,东林党领袖,"东林八君子"之一。
步近智先生,出生于1933年,籍贯江苏丹阳。他在学术道路上展现出卓越才华,1959年从山东大学历史系毕业,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。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,曾担任中国我研究室的主任,拥有丰富的学术资历和经验。
高攀龙,是明朝东林党的代表人物之一,江苏无锡人氏,书香世家出生,其祖父曾任浙江黄岩县令。高攀龙为高继承的次子,自幼开始接受系统的学习。万历十四年的时候,因为无锡知县聘请江右学派罗懋忠和顾宪成讲学,高攀龙常常前去听学,所以受两人影响,开始研究“程朱理学”。
东林党主要人物?
主要有顾宪成、顾允成、高攀龙、安希范、刘元珍、钱一本、薛敷教、叶茂才等人,他们八个被称为东林八君子。
汤继郯(1621-1682),字世调,江苏宜兴人,是明朝开国元勋汤和的曾孙,明朝军事人物。他在明熹宗天启元年出生,卒于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,享年62岁。
“偕”的常见意思是共同、一起。 例如“偕老”表示夫妇共同生活到老;“偕行”指一起走、一同前行;“偕同”表示跟别人一起(做某事或去某处)。
明朝高攀龙高攀龙简介,字存之或云从高攀龙简介,江苏无锡人,后世称之为“景逸先生”。高攀龙是明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,东林党的领袖,同时也是“东林八君子”之一。明朝高攀龙担任过太常太卿、刑部右侍郎、左都御史等职务。高攀龙 高攀龙从小就喜欢读书又十分懂得礼节。
主要有顾宪成、顾允成、高攀龙、安希范、刘元珍、钱一本、薛敷教、叶茂才等人,他们八个被称为东林八君子。
明朝高攀龙简介介绍
明朝高攀龙,字存之或云从,江苏无锡人,后世称之为“景逸先生”。高攀龙是明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,东林党的领袖,同时也是“东林八君子”之一。明朝高攀龙担任过太常太卿、刑部右侍郎、左都御史等职务。 高攀龙 高攀龙从小就喜欢读书又十分懂得礼节。
氏。公孙高氏是黄帝的后代,为了避免战乱被迫迁徙... 根据史书记载,“高”姓起源于古代黄帝后裔公孙高氏。
作者简介:高攀龙(1562年 - 1626年),字存之,又字云从,江苏无锡人,世称“景逸先生”。明朝政治家、思想家,东林党领袖,“东林八君子”之一。著有《高子遗书》12卷等。万历十七年(1589年)中进士,后遇父丧归家守孝。万历二十年(1592年)被任命为行人司行人。
为人热情好客,精通周敦颐、朱熹之学说,与顾宪成、高攀龙等人友好。万历四十四年殿试第一,授翰林院修撰。天启初,以养母乞归。
《枕石》作者高攀龙简介 高攀龙(1562年~1626年)明代文学家、政治家,东林八君子之一。初字云从,更字存之,别号景逸。南直隶无锡(今属江苏)人。万历十七年进士,授行人。因疏论辅臣王锡爵,谪官广东揭阳县典史。
“东林八君子”之一的高攀龙简介
明朝高攀龙高攀龙简介,字存之或云从高攀龙简介,江苏无锡人,后世称之为“景逸先生”。高攀龙是明朝的政治家和思想家,东林党的领袖,同时也是“东林八君子”之一。明朝高攀龙担任过太常太卿、刑部右侍郎、左都御史等职务。
高攀龙
高攀龙从小就喜欢读书又十分懂得礼节。万历十四年,无锡的知县派罗懋忠和顾宪成前来进行讲学,高攀龙受益匪浅,开始专心研究“程朱理学”,并且还确定了自己的治学方向。三年之后,高攀龙中了进士,但是没过多久,他的嗣父去世了,高攀龙回家为嗣父守孝三年。
等到他服丧期满后,朝廷就任命他为行人司行人,还进行礼仪性的仪式。因为平时的工作比较空闲,所以高攀龙有大量的时间来阅读书籍,深入研究了二程和朱子的作品。高攀龙还另外编写了一则《日省编》,将先人的语录附在了文章的下面,作为初学者的指南。
那段时期,明神宗已经长期没有处理政务了,朝中大臣议论纷纷,国力日益衰弱,高攀龙随之附上了自己的奏折,但是并没有起到什么效果。万历二十二年,因为高攀龙斥责杨应宿等人诬陷而被神宗下旨贬为广东揭阳典史。
高攀龙于是只能前往揭阳进行任职,在他前往的路上就已经立下了规矩,他要求自己要静心修养,不要被外界的事情所干扰。等到了揭阳之后,高攀龙每天都会教授学徒,还培养了许多人才,另外还经常去观察民情,严惩当地恶霸。在他任职的半年内,他结识了许多有识之士,对他的学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