杜甫一生的四个阶段用四个成语概括?
贫贱之交:杜甫年少时家境贫寒,与贫苦人家结交,体验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和疾苦。2. 气吞山河:杜甫中年时期,成为官员,游历各地,目睹天下风云变幻,写下了许多具有历史意义的诗篇。3. 忧国忧民:杜甫晚年时期,国家政治动荡,社会动荡不安,他深感国家民族的危机,写下了一大批忧国忧民的诗篇。
杜甫(712年—770年),字子美,汉族,原籍湖北襄阳,后徙河南巩县。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
1,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(731年),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(今山东临沂)。二十岁时,杜甫漫游吴越,历时数年。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杜甫回故乡参加“乡贡”。
杜甫的一生呢,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,年少轻狂-游山游水,中年抑郁-忧国忧民。一般啊,我们提到杜甫都是认为是忧国忧民的形象,确实是这样的,但是那只是我们没有看到他的前半生。
困居长安时期(三十五至四十四岁) 这一时期,杜甫先在长安应试,落第.后来向皇帝献赋,向贵人投赠,过着“朝扣富儿门,暮随肥马尘,残杯与冷炙。
杜甫一生经历概括六个阶段?
杜甫(712-770年),字子美,唐代著名诗人,与李白齐名,被誉为“诗圣”。杜甫一生经历了六个阶段,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生活体验和创作特点。
杜甫于唐玄宗先天元年(712年)生于巩县。杜甫少年时代曾先后游历吴越和齐赵,其间曾赴洛阳应举不第。三十五岁以后,先在长安应试,落第;后来向皇帝献赋,向贵人投赠。官场不得志,亲眼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。天宝十四载(755年),安史之乱爆发,潼关失守,杜甫先后辗转多地。
这一时期曾先后游历吴、越、齐、赵,其间曾赴洛阳应举,不第。以后在洛阳遇李白,二人结下深厚友谊。
主要经历分三步: 一,读书和漫游时期(三十五岁以前)所谓“放荡齐赵间,裘马颇清狂”。开元19(时20岁)年始漫游吴越,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,不第。再漫游齐赵。
杜甫(712年—770年),字子美,自号少陵野老,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,与李白合称“李杜”。原籍湖北襄阳,后徙河南巩县。
年少游学,开元十九年十九岁时,杜甫出游。仕途不顺,杜甫生活于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,期间他的许多作品反映当时民生疾苦和政治动乱,揭露统治者的丑恶行径,从此颠沛流离。战乱流离,天宝十四年十一月,安史之乱爆发,玄宗仓皇出逃,肃宗即位。他准备投奔肃宗,在途中被抓。
杜甫一生经历简介
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,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,比如“三吏”和“三别”,并有《杜工部集》传世;其中“三吏”为《石壕吏》《新安吏》和《潼关吏》,“三别”为《新婚别》《无家别》和《垂老别》。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,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,对后世影响深远。
杜甫的一生概括如下:1,年少优游 开元十九年(731年),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(今山东临沂)。二十岁时,杜甫漫游吴越,历时数年。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杜甫回故乡参加“乡贡”。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,结果落第。
杜甫一生可以分为四个时期: 读书和漫游时期(三十五岁以前): 开元19年始漫游吴越,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,不第。再漫游齐赵。
困守长安。天宝六载(747年),玄宗诏天下“通一艺者”到长安应试,杜甫也参加了考试。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“野无遗贤”的闹剧,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。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,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,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,投赠干谒等,但都无结果,过着贫困的生活。
我们都知道,杜甫一生很忙,很忙还没有钱;可以说,杜甫的一生是豪壮的,也是悲情的。 杜甫生于712年,死时年59岁。
杜甫的一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阶段:年少优游,困守长安,战乱流离,舟中长逝。开元十九年(731年),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(今山西临猗)。二十岁时,杜甫漫游吴越,历时数年。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杜甫回故乡参加“乡贡”。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,结果落第。
杜甫的人生经历过哪些时期?
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吧,以安史之乱为界。前期的诗,大多壮志豪情,意气风发,颇有改天换地之志;后期多写民之疾苦,记录安史之乱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。
杜甫的一生分为四个时期:杜甫在34岁以前读书并且游历的时期;开始以政治内容与社会内容为主的游历生活时期;陷安史叛军中、为官时期;最后一期包括杜甫49岁到其生命最后的时期,漂泊于湖北和湖南,最终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。
杜甫生平 杜甫(712~770),字子美。祖籍襄阳(今属湖北),生于河南巩县。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,故自称少陵野老,世称杜少陵。 杜甫出身于一个世代“奉儒守官”的封建官僚家庭。祖父是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。三十五岁以前,杜甫曾漫游吴、越、齐、赵一带。天宝三载(744)在洛阳与李白相识,结下了深厚友谊。
千古以降,文人以德高而名者,唯杜甫而已。 历数文豪巨匠,陶潜以隐逸而名,李白凭豪迈而显,苏轼因才思而高,唯杜甫兼有诗名、德名,皎皎独耀,难以超越。 何以如此?
他的诗词以古体、律诗见长,风格多样,以“沉郁顿挫”四字准确概括出他自己的作品风格,而以沉郁为主。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,其诗多涉笔政治黑暗、人民疾苦,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,因而被誉为“诗史”。杜甫忧国忧民,人格高尚,诗艺精湛。
杜甫的一生概括
杜甫的一生概括如下:
1,年少优游
开元十九年(731年),十九岁的杜甫出游郇瑕(今山东临沂)。二十岁时,杜甫漫游吴越,历时数年。开元二十三年(735年),杜甫回故乡参加“乡贡”。开元二十四年(736年),杜甫在洛阳参加进士考试,结果落第。
杜甫的父亲时任兖州司马一职,杜甫于是赴兖州省亲,与苏源明等一起,到齐赵平原,作第二次漫游。大概这时他父亲正在兖州做司马,他在齐赵一带过了四五年“裘马轻狂”的“快意”生活,
也留下了现存最早的几首诗:《登兖州城楼》,是省侍父亲于兖州时的作品;还有《画鹰》、《房兵曹胡马》两首,以青年人的热情歌颂了雄鹰和骏马;
还有一首《望岳》,更是其中的杰作,结尾的两句是流传千古的名句:“会当凌绝顶,一览众山小”,流露了诗人少年时代不平凡的抱负。
2,困守长安
天宝六载(747年),玄宗诏天下“通一艺者”到长安应试,杜甫也参加了考试。由于权相李林甫编导了一场“野无遗贤”的闹剧,参加考试的士子全部落选。
科举之路既然行不通,杜甫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,不得不转走权贵之门,投赠干谒等,但都无结果。他客居长安十年,奔走献赋,郁郁不得志,仕途失意,过著贫困的生活,“举进士不中第,困长安” 。
3,战乱流离
天宝十四载(755年)十一月,安史之乱爆发,第二年六月,潼关失守,玄宗仓惶西逃。七月,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(今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),是为肃宗。
这时的杜甫已将家搬到鄜州(今陕西富县)羌村避难,他听说了肃宗即位,就在八月只身北上,投奔灵武,途中不幸为叛军俘虏,押至长安。
同被俘的王维被严加看管,杜甫因为官小,没有被囚禁。尽管个人遭遇了不幸,但杜甫无时无刻不忧国忧民。
4,蜀中漂泊
乾元二年(759年)夏天,华州及关中大旱,杜甫写下《夏日叹》和《夏夜叹》,忧时伤乱,咏叹国难民苦。这年立秋后,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,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,西去秦州(今甘肃省天水一带)。杜甫在华州司功任内,共作诗30多首。
甫几经辗转,最后到了成都,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,在城西浣花溪畔,建成了一座草堂,世称“杜甫草堂”, 也称“浣花草堂”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,全家寄居在四川奉节县。
5,舟中长逝
大历三年(768年),杜甫思乡心切,乘舟出峡,先到江陵,又转公安,年底冬天的时候漂泊到湖南岳阳,泊舟岳阳楼下。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,凭轩远眺,面对烟波浩渺、
壮阔无垠的洞庭湖,想到自己晚年漂泊无定,国家多灾多难,感慨万千,于是写下了《登岳阳楼》 。由于生活困难,不但不能北归,还被迫更往南行。大历四年正月,由岳阳到潭州(长沙),又由潭州到衡州(衡阳),复折回潭州。